第六屆藍星球香港啟動,焦雄屏受聘藝術總監

3月13日下午3-5點,由藍星球科幻電影周和真禾文化主辦的論壇“華語科幻電影·融合與共創”在香港國際影視展成功舉辦,以國際化的視野和開放的姿態,共同探討華語科幻電影的多元化發展。

活動現場正式聘請焦雄屏為第六屆藍星球科幻電影周藝術總監,並正式啟動第六屆科幻電影周主競賽單元全球徵集。

此次論壇上,藍星球科幻電影周主席王紅衛從近5年中國大陸科幻電影的市場表現和類型劃分梳理出科幻電影的特性和未來的趨勢;藍星球科幻電影周藝術總監焦雄屏從科幻電影在國際市場的發展路徑中總結出本土創作的表達方向;圓桌論壇圍繞科幻電影在香港和內地本土化表達,香港導演、編劇文雋,香港電影學者何思穎,科幻電影導演、製片人郁剛等嘉賓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和分享。

王紅衛

“元年”以來—中國大陸科幻電影的五年

中國影協科幻電影工作委員會會長
藍星球科幻電影周主席

紅衛老師開場即拋出一個提問:“從2019年中國科幻電影‘元’年開始,到現在,大陸院線上映的、大陸主體投資或者主體製作的科幻電影一共多少部?”他細數並介紹了截至今年2月,這5年多以來院線上映的27部科幻題材影片。其中動畫片占到1/3,科幻電影創作者有一個共識——給孩子們看的電影裡,科幻是一個突破口。另外,27部影片中,硬科幻是非常少的,其他的影片呈現出多元性,但能真正經得住市場考驗的不在多數。

紅衛老師提到,科幻電影的特性是它必然在科幻的標籤之下會加一個其它類型,目前科幻電影和類型片的結合度還遠遠不夠。

此外,他認為制約中國科幻電影產能的既不是投資也不是市場,而是人才!這也是王紅衛老師擔任藍星球科幻電影周主席,深入參與到藍星球創投等人才培養專案中的初心,期待與藍星球一起陪伴中國青年科幻電影人成長。

焦雄屏

科幻電影與中國未來式

中國臺灣著名電影學者
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所長
藍星球科幻電影周藝術總監

焦雄屏老師是華語電影國際化的重要推手,作為資深電影學者和科幻愛好者,她對國際科幻電影史頗有研究。焦老師介紹了美國、日本等國家科幻電影發展的脈絡,以及各國科幻電影發展與國家科技發展及社會形態的呼應。

基於對國外科幻電影幾十年的發展規律的分析,焦老師認為:“中國電影在元年以來有沒有抓到共鳴感,有沒有抓到集體的社會潛意識,是一個重要議題。”

除了社會當下集體潛意識的挖掘和共情,刻在中國人基因中的情懷、傳統的民間傳說故事也會引起國人的共鳴。在焦雄屏老師看來,奇幻題材可以被囊括在科幻的範疇,例如《長安三萬里》這種中國幻想、中國情懷式的科幻故事,會是中國科幻電影的一個發展方向。焦老師也提到了科幻電影人才培養這一共同話題,並期待一同推進藍星球人才培訓計畫。

圓桌論壇

焦雄屏、文雋、何思穎、鬱剛

文雋 / 香港著名電影人、導演、編劇

文雋指出香港本土創作的科幻類型片很少,但是香港片最重要的兩大類型喜劇和動作片中,有些會帶有科幻元素,比如由他擔任編劇,1983年上映的電影《星際鈍胎》,70-80年代香港電影對科幻片的認知更多源自好萊塢。2022年上映,由古天樂監製的電影《明日戰記》雖然票房沒有達到預期,但確實是香港科幻類型片的重大突破。他提出香港科幻片稀缺的主要原因,一是因為拍攝成本較高,市場信心低迷,二是傳統華人文化的教育環境很難培養出具備想像力的創作人才。

何思穎 / 香港電影學者、影評人

何思穎提出華語科幻片的創作有一大優勢,我們的宇宙觀本就是時空交錯的,可以和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比如已經受到市場驗證的藝術武俠片,從《臥虎藏龍》到《長安三萬里》都成功將藝術片的元素加到武俠片裡,相較於好萊塢式的商業科幻片,華語科幻片可以充分將“文+武”結合,更具人文情懷,更加展現我們的文化軟實力。所以在科幻領域創作時,可以利用自身的文化底蘊去探索新的道路。

郁剛 / 科幻電影導演、製片人

鬱剛結合自己近年的創作心路歷程,談到華語科幻電影的宇宙觀完全可以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有大量基於邏輯的可以閉環的理論體系,比如易經、佛教等,科幻的本土化表達能夠讓觀眾迅速產生共鳴,這也是他現在項目創作的方向。除此之外,結合最近熱播的電視劇《繁花》,鬱剛認為母語版的科幻片也是一個極具潛力的市場。

最後,藍星球科幻電影周首席運營官王真崢提議以今天為起點,兩岸三地的影人就科幻電影創作、影視科技、人才培養等議題開展常態化的交流與合作,共同創新,華語科幻電影以一個整體的姿態,面對整個的國際市場。